如何将搜索引擎与社交媒体完美结合

搜索引擎优化(SEO)和社会媒体优化(SMO)是网站管理员和博客的两个更大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网站或博客的访问量有很大的影响。但优化你的搜索引擎站点是否会妨碍你的 SMO 努力(反之亦然),或者它们能共存吗?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多年来,SEO 一直是网站所有者的共同推广活动。虽然搜索引擎优化对于许多网站管理员和博客来说仍然是个谜,但它的基本概念已经明了,而且仍然相当简单。
虽然 SEO 毫无疑问是有效的,但由于普遍缺乏知识和对大多数专业服务的高价格标签,相对较少的网站进行了优化。
除了成本之外,SEO 也会被一些人忽略,因为它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搜索流量的真正增长需要时间。
这篇文章将会带你深入地了解 SEO 与 SMO 之间的区别,看看在流量和价值上有什么不同。

如何将搜索引擎与社交媒体完美结合

一、搜索引擎流量有什么好?
1)搜索引擎将大量的免费流量发送给那些排名靠前的热门搜索词。
2)由于访问者搜索了你要提供的信息,所以流量成为了目标。
3)随着网站的持续发展,搜索引擎流量应该随着信任和新页面的增加而增加。
4)你可以控制你所针对的搜索项。
5)一旦建立起来,一个强大的权威网站就可以快速的获得新的网站排名。
随着社交网站的普及,社交媒体优化在过去几年里才变得流行起来。
与成功的 SEO 相比,社交媒体的流量就不那么稳定了。
尽管那些有效利用社交媒体的人能够持续地利用新内容来吸引流量,但即使是最好的 SMO 专家也可能在流量方面体验到高峰和低谷。但幸运的是,流量高峰会非常高。
SEO 和 SMO 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网络方面。SMO 非常依赖于网络和强大的配置文件,而SEO 可以在没有这个的情况下完成。
二、来自社交媒体的流量有什么好处?
1)任何人都能做。
2)流量高峰可能非常高。
3)成功可能从一个新网站或博客的第一天完成。因为没有必要等待成为一个受信任的域名。
4)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会拥有很有价值的人脉。
5)当你需要的时候,一个网络配置文件可以让你获得流量(在某些站点)。
6)流量“滚雪球”效应。那些成功的人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大量的粉丝意味着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增加知名度。
7)你的网站的结构并不像在搜索引擎优化时那样重要。
三、SEO 和 SMO 的比较以及相似点
1)链接建设
SEO:反向链接是排名的一个很大的决定因素。
SMO:链接是成功的结果,这意味着 SEO 能够从好的 SMO 中获益。
2)页面元素
SEO:标题标签、图片描述、粗体文本和关键词的使用都对搜索引擎排名有影响。
SMO:编码和标签并不那么重要,而视觉上的吸引力则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3)标题
SEO:页面的标题标签告诉搜索引擎一个页面的内容,并且在排名中占有很大的权重。
SMO:标题对于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让用户点击浏览非常重要。
4)内容必须易于阅读
SEO:通过搜索引擎蜘蛛抓取。
SMO :由用户阅读。
5)内容
SEO :高质量内容是重要的,为了排名。
SMO :高质量内容的重要性在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赢得他们的认同。
6)内容加成
SEO :内容本身不会产生高排名。网站的结构也必须是健全的。
SMO:虽然高质量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但视觉表现也能带来很大的不同。
7)分析
SEO:分析是必要的,以了解哪些变化对网站的排名产生了影响(正面或负面)。
SMO:分析是了解什么类型的内容吸引读者兴趣的必要条件。
8)可预测性 / 经验的好处
SEO:专家能够在新网站上重现成功(尽管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因为相同的元素可以应用。
SMO:那些知道社交媒体受众的人可以通过发布文章和标题来特别为这个目的创造成功。
9)成功孕育更大的成功
SEO:受信任的域名将对所有页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新的页面。
SMO:可以让浏览量保持在新的水平。
四、SEO 和 SMO 可以共存吗?
虽然这篇文章的标题是“SEO vs. SMO”,但我真的认为这两者是共同的,而不是分开的。链接建设可能就是最好的例子。
像微博和知乎这样的主要社交媒体网站很受欢迎的页面和网站,通常会收到大量的导入链接。这些链接是 SMO 的直接结果,并且,它们可以对搜索引擎排名产生重大影响。
新的网站和博客需要从一开始就获得高质量的导入链接,以获取搜索引擎流量。为什么不使用社交媒体来宣传内容,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它,并得到更多的外链呢?
我相信 SMO 是为新网站和博客吸引访客的最好方法(至少是最好的免费方法)。社交媒体的早期成功也会对新站的搜索引擎排名产生长期影响。
 
来源:网络

内容营销与SEO结合的前途

一直以来,我感觉做SEO有3个难题:
网站链接结构。大网站更容易出结构问题,抓取份额、收录率、权重流动控制、网址规范化、重复内容等因素之间矛盾重重,还不好解决。
外链建设。这里说的是白帽外链,不提群发、黑链之类的。小公司、小网站很难靠内容吸引外链。大公司这方面简单一些,炒一轮新闻比什么都强。
内容。大、小网站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和小站长的想象可能不大一样的是,大网站也经常面对内容问题。当然不是缺少内容,而是内容来源、网站结构等因素造成的内容质量问题。大网站,包括赫赫有名的大网站,因为低质量内容排名下降、被惩罚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个先不提了。
网站内容营销在中国的困境
小网站更郁闷,是压根儿没内容。以前写过怎样解决内容匮乏的问题,但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难。我自己写博客,太知道写原创内容的艰辛了。10多年前一起开始写博客的现在还剩下几个?如果把它当成任务,没人能坚持下来。只有当成爱好,才有不多的几个能写这么久。
我也太明白自己写的内容被其它网站毫不客气拿走转载、抄袭,想要原出处链接?不可能的,并且人家毫不见外地把作者名字改成他自己,作为原创者维权成本之高、维权收益之低,迫使你只能放弃维权时的无奈。
回到内容营销与SEO。写原创内容,从SEO角度,无非是想要被判定为原创,获得排名。但长久以来,百度的原创鉴别机制和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水平。不仅算法不能准确判断原创,人工也不一定能。
即使是熊掌号原创保护机制内部,明明是我原创内容,提交后被判定不是原创(我相信是算法自动过程),而提交申诉后,依然被判定“置信度低”:

内容营销与SEO结合的前途

下面的说明指明:置信度低就是被判定为疑似采集或转载的内容,而我相信,申诉是有人工介入的。所以,百分之百是我原创的文章,而且第一时间提交熊掌号原创保护,百度算法依然判断不是原创,百度人员由于某种原因也还是判定我的版本是采集或转载。我对这种算法和人工审核水平无进一步评论了。
一方面有大量抄袭、无授权转载,另一方面百度又判断不出来哪个是原出处,做中文内容营销是挺绝望的一件事。
说实话,做英文网站SEO,这种困扰少得多得多。只要你能写出不错的内容,别人就可能提到你,介绍你,直接搬走的情况确实比较少。以我这种纯外语二把刀水平的英文,我以前写的影视剪辑技术书的书评,曾经被亚马逊引用过并留了出处。我写的北京某景点的介绍文章被wikipedia列为外部参考资料。这都不是我去联系的,是对方因为看到我网站上的内容主动加的。
当然,前提是内容真的不错。作为一个SEO,我是有写影视技术文章资格、能达到一定页面E-A-T条件的,本人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我介绍的景点就在我家边上,从小就玩在那里,太熟悉了。
Google方面,判断原创出处准确率,没看到过统计数字,但就我自己的经验,至少90%以上。
而写这个中文博客,遇到的更多的是无奈。
原创内容前途也许初露曙光
最近的两件事让我觉得,也许在中国做原创内容的好时候快到了。
一个是百度熊掌号的版权保护申诉渠道:

内容营销与SEO结合的前途

没注意的读者建议去看看,在熊掌号原创保护部分。
凡是提交并被验证的原创内容,百度熊掌号列出其它网站出现的同样文章,站长可以根据情况申请维权。我虽然看到几个未注明出处或者甚至直接宣称是自己原创的未授权转载/抄袭,不过并没有点击“去初审”按钮,所以也不知道后续过程的细节。
据维权服务指南介绍,后面还有初审、提交原创证明材料、签署维权合同等过程。对这套过程的繁杂困难程度,我并不乐观,毕竟,一牵扯到人工审核,我有过无法向百度百家号证明文章是我原创的经验教训,也有上面提到的熊掌号人工审核依然说我不是原创的经历。
不过无论如何,有了自动辨别技术辅助下的原创维权渠道,创作者除了提交证明自己原创的材料,似乎并不需要投入时间、精力、专业知识等去取证、谈判、诉讼等等,这些委托第三方了。在百度系统中处理版权维权,对涉及抄袭的网站未来恐怕是会有负面影响的,这也许会成为一种威慑。这是个好的开始。
另外一件是从卢松松那看到的新闻:警惕最新互联网碰瓷,转载文章都是起诉对象。新闻大意是,转载文章,尤其公众号转载别人的文章,一旦侵权,能够很轻松地通过杭州互联网法院进行起诉,流程全部电子化,起诉成本非常低。
与很多留言的人对此颇为鄙视不同的是,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只要是未经授权的转载,或者大部分根本就是抄袭,这不是碰瓷,这是好事。站在转载方那边,可能觉得小题大做,靠起诉转载赚钱是不是太黑心了。站在创作者这边,没有这种起诉成本低的渠道,多年不断被抄袭的郁闷我们又该找谁诉说呢?
只有真正强制性触及利益,抄袭、未授权转载才能被有效遏制,真正愿意、并有能力创作内容的人的动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大家觉不觉得,这些年有意思的SEO文章很少很少了,症结可能就在于此:写原创的人,费时间精力写了,很多人看了不知道是你写的,得不到原创待遇、排名、流量,也得不到应该有的名誉、声望、小小虚荣心的满足,抱怨几句还可能被鄙视,那谁还写?
 
来源:网络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传统消费,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满足客户基本物质需求。
  • 以产品消费为主要卖点。
  • 以功能营销为主要手段。

而席卷中美两国的新消费,有哪些特征呢?

  • 从功能型消费,到价值型消费。
  • 从高欲望消费,到低欲望消费。
  • 从产品型消费,到人群型消费。

整体来看,新消费主要有两大趋势:

美国:从传统型消费,到品类型消费。
中国:从传统型消费,到品牌型消费。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新消费趋势下的2条战略增长路径。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逻辑一

美国新消费趋势

首先,我们通过3个案例来看美国新消费的趋势。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案例1. Warby Parker

DTC电商+直营店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定位策略

Warby Parker(以下简称WP)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近视眼镜和太阳镜的设计和直销。它是DTC电商(Direct-to-Consumer在线直接向消费者卖货)的开创者。

  • 成立后的第1年,以行业1/5的定价(95美元),大卖1万幅眼镜。
  • 第2年,成为全球第1家估值超过1亿美元的在线眼镜销售商。

营销策略

① 颠覆行业的反叛精神。
公司4个创始人都来自沃顿商学院。
但是公司品牌来自于美国知名小说《在路上》中Zagger Parker和Warby Pepper,使得整个品牌非常具有认知势能
几乎就等于“反叛精神”,成为“高质量、低价格、独立时尚”的代名词。
② “买一副,捐一副”的公益精神。
每卖一副眼镜,就捐一副给贫困地区的人。帮助他们克服视力障碍,为更多人造福。客户有非常强的参与感。
③ 品牌故事与热点事件。
比如,当地居民用WP品牌特制的眼镜,观赏日全食的盛况,成了社会热点事件。这些品牌内涵降低了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以及对质量的担心。
④ 5副眼镜免费试戴。
在WP之前,美国眼镜在线销售额仅占1%。于是WP让客户可以在网上选择5副眼镜,免费送上门,直到客户满意后再下单。
⑤ 跨界营销。

  • WP于2013年与英国少女时尚杂志《Lula》合作;
  • 2014年与维多利亚的秘密超模Karlie Kloss合作;
  • 2017年与知名设计师Virgil Abloh合作,等等。

竞争结果

WP完成E轮7500万美元融资后估值17.5亿美元,同时开有65家实体体验店。

案例2. Casper

DTC电商+睡眠解决方案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定位策略

Casper的定位,早期是“床垫行业的Warby Parker”,现在是“睡眠行业的耐克”
Casper产品推出的28天,销售额就超过100万美元

营销策略

① 产品策略。
传统床垫是针对整个身体设计的,从头到脚采用统一的材料层。而Casper是针对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设计的。
Casper普通床垫推崇“Zoned Support”(分区支撑)设计概念,臀部下面比较硬,肩部比较软。
Casper高档Wave床垫推崇“Hyper-Targeted Support”(精准定点支撑)设计概念,针对全身36位不同点位提供支撑,改善睡眠。
② 核心大单品的DTC电商。
Casper采用了Warby Parker一样的DTC电商。比传统乳胶床垫价格降低了30%到60%之间。Casper主推一种款式6种尺寸,形成核心大单品。
社会化传播
据统计,Casper 网站有超过 50% 的流量都是来自 Youtube。最火的一条是开箱之后压缩床垫徐徐展开的视频,竟然有2000万人次的观看量。
④ 营销创新。
2017年,Casper推出了纸质健康主题生活类杂志《Woolly》。
Casper携手美国航空公司推出飞机旅途专用的寝具系列,和美国精品酒店 the Standard Hotel 合作改造汽车旅店,等等。
⑤ 品类升级。
在占据了高科技床垫品类第一后,Casper 实现了品类升级,现在是提供睡眠解决方案的专家
销售渠道也向线下门店扩展,并成功把睡眠这个话题带到了办公、酒店旅行、文化活动等新的场景。

竞争结果

Casper成立至今总共获得2.4亿美元的投资,包括零售巨头Target投资的1.7亿美元,估值7.5亿美元。
Casper股东还包括著名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蜘蛛侠扮演者托比马奎尔(Tobey Maguire)、Maroon 5的主唱亚当莱文(Adam Levine)等,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网红床垫”。

案例3. Brandless

去品牌化电商+社群服务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定位策略

Brandless将自己定位为“千禧一代的宝洁”
 

营销策略

① 极简主义,减去“品牌税”。
Brandless遵循的“极简主义”。包括极简包装、极简配方、自有品牌、无经销环节、直面顾客、价格均为3美元、限制产品数量等。形成了精准的品类区隔。
② 会员体系。
Brandless推出会员体系“B. More”。用户只需缴纳36美元年费,就可以享受所有订单免费送货的服务。
而非会员则收取每次5美元配送费,或者购物满39美元才能免运费。
③ 消费社区。
Brandless搭建的购物平台更是一个社区,一批有同样消费理念的人聚集在这个平台上。
他们不仅仅在平台上寻找买得起,并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产品。更想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引导一种全新的现代消费方式。
④ Aha奖励。
Brandless每季都会给消费者寄送“省钱报告书”。
上面列有在Brandless购买的产品价格与在其他零售商的价格比较,让消费者清清楚楚看见在Brandless消费究竟省了多少钱。

竞争结果

2018年7月31日,Brandless获得了软银2.4亿美元投资,估值超5亿美元。

逻辑二

中国新消费趋势

这里,我们再通过3个案例来看中国新消费的趋势。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案例4. 花点时间

悦己消费+鲜花订阅+鲜花产业链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定位策略

花点时间是中国互联网鲜花B2C网络零售品牌。
是中国新消费中的“鲜花悦己电商”,也是国内首个“无用生活美学”消费平台。
鲜花是小众非刚需,往往附着在特殊场景上的消费。花点时间设计出每周一花的鲜花订阅新零售模式,开创悦己新消费。

营销策略

① 认知传播。
花点时间的投资人包括了高圆圆、鹿晗(清晗基金)。
明星效应带来粉丝流量和商业增信,也给用户一种“好产品”的认知型传播,建立了品类区隔。
② 口碑传播。
悦己消费和鲜花产品,天然存在一个朋友圈自传播环节
花点时间重点打造买花和晒花这两个环节的用户体验。在朋友圈传播中设计不同的利益点,形成良性的口碑传播。
③ 核心文化。
鲜花电商要主打核心文化。以“给自己一束花的小幸福”为客户利益切入点,每周一主题,每个主题设计一个鲜花故事。
把鲜花从向外送礼品类,升级到向内的生活方式品类
④ 鲜花产业链。
花点时间采用了GE供应链管理方法。与全球最大的鲜花贸易公司Royal Flora Holland皇家优荷花品达成独家战略合作。
在鲜花加工、质量标准、包装流程、冷藏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布局鲜花产业链。

竞争结果

花点时间目前已积累1000万线上用户,年营收数亿,在鲜花宅配市场杀出重围,估值20亿以上。

补充说明

2016年7月,美国联合利华以10亿美元收购剃须刀公司Dollar Shave Club。这家公司就是剃须刀订阅电商,也是男性生活方式电商。
每月只需3美元,就能收到一个新的剃须刀。是不是和花点时间有某种相似?

案例5. 猫王收音机

时尚复古+文化美学+跨界营销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定位策略

猫王收音机,是中国首个时尚复古收音机品牌。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美学属性大于功能属性的消费品。
60多岁的猫王创始人曾德钧被誉为“中国胆机之父”。专注近40余年在声音技术领域,一个近乎偏执的收音机狂人。真正的“60岁的脸庞,30岁的心脏”。

营销策略

① 种子用户。
曾德钧将手工制作收音机的过程发到论坛里,引起了强烈反响,3天就吸引了160多人报名,收入30多万元。
② 产品定位。
曾德钧发现众筹购买猫王的用户,绝大部分都是80、90后。
对80后来说,复古是一种记忆,但对90后来说,复古反而是一种潮流。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产品定位突破。
③ 文化美学。
手工木质的“小王子”系列,到代表凯鲁亚克精神的“OTR”(On the Road)系列,再到新达达主义的 RADIOOO 系列,无不体现出猫王的时尚复古精神。
④ 跨界营销。

  • 猫王与豆瓣、喜马拉雅、什么值得买等合作,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合作官方定制版音箱;
  • 与滴滴合作,推出猫王OTR嬉皮风专列大巴;
  • 与ZIPPO跨界合作,推出定制款;
  • 与电影《爱乐之城》合作推出了深受女生喜爱的粉红色产品。

2017年,猫王主导的电台复活节,邀请了15位金牌电台主播远离喧嚣浮躁的城市,到撒哈拉沙漠进行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电台直播。
他们像《海盗电台》中的剧情一样,建造一艘海盗船,并在直播的最后将海盗船烧毁。

竞争结果

曾德钧:“远离追捧与争议,追求自由的呼吸,猫王的精神,就在于此。”
2018年预计3亿营收,在收音机这样一个非常非常传统的行业里,划出一条漂亮的增长弧线

案例6. 乐纯

认知驱动+互联网品牌

美中两国消费新趋势:品类型消费与品牌型消费

定位策略

酸奶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品类。乐纯,是酸奶界里少有的互联网消费品牌。
创始人刘丹尼来自沃顿商学院,他为乐纯设计的品牌故事与话术体系非常精巧,非常符合认知心理学,容易降低互联网传播成本。

营销策略

① 品牌故事。
乐纯成功地设计了一套营销话术体系,概念是“三三三倍酸奶”。
解释就是“用三倍鲜牛奶和三倍乳酸菌发酵,再用专利工艺脱去 2/3 重量的水分,只留下三倍的纯净营养。”
② 品牌认知。
乐纯认为品牌有两个价值:

  • 第一个价值叫“被反复验证的质量承诺”;
  • 第二个价值叫“形象和身份的认同”。

所以,乐纯品牌包括“产品+内容”两个部分。除了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乐纯还大量生产优质内容。
③ 用户驱动。
用户驱动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快消品公司五个核心模块的运营效率。
包括:产品研发、品牌建设、推广传播、销售供应链和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
④ 星级酒店供应商。
乐纯一段时间主攻高档酒店行政主厨,试吃产品。
2016年起,越来越多高档酒店和星级餐厅的行政主厨开始采购乐纯。
这对乐纯来说,不仅产品得到认可,也大大拉升了其品牌调性,同时乐纯比其他酸奶贵也有了购买理由。

竞争结果

目前乐纯日产10万盒酸奶,月均复购率高达25%
除了早期真格、IDG入股,2018年4月也获得了可口可乐领投的亿元人民币,是可口可乐在亚洲地区首个投资案例。

结尾总结

1、中美两国在传统型消费上产生了分化:

  • 美国新消费是品类驱动,逻辑相对直白;
  • 中国新消费是品牌驱动,概念相对复杂。

2、新消费明显有脱离行业特性的趋势,产生了很多行业特性之外的创新品类。

这些创新品类正在规模化地引导、教育用户,形成新的用户单一利益点。
比如:“时尚复古”、“认知驱动”、“悦己消费”、“DTC电商”、“睡眠服务专家品牌”、“去品牌化电商”等。

3、新消费创新了客户价值。

以三美元店、花点时间、猫王收音机为例。这三者卖的分别是:

  • 75%功能消费
  • 50%功能消费
  • 25%功能消费

显然,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功能之外的品质、情怀、生活方式等创新的客户价值支付溢价。
 
来源:网络

搜狗正式推出内容平台“搜狗号” 加入信息流混战

搜狗正式推出内容平台“搜狗号” 加入信息流混战

(图:搜狗号登陆首页)

搜狗正式推出内容平台“搜狗号” 加入信息流混战

(图:搜狗号已开通五种类型账号的入驻通道)

9月13日,搜狗宣布入局内容生态领域,正式推出内容开放平台——搜狗号,目前已开通个人、媒体、国家机构、企业、其他机构五种类型账号的入驻通道。

据介绍,在流量入口方面,搜狗号已开通搜狗搜索APP、搜狗浏览器APP等平台流量入口;在面向终端用户推送内容方面,搜狗号将基于搜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利用算法推荐,将搜狗号上的信息推送给目标用户。在平台方面,搜狗号将为内容创作者打造包括内容发布、内容管理、数据统计、账号收益等在内的多元服务。

根据搜狗方面的介绍,未来搜狗号在开放流量入口及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将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价值变现能力。

2018年下半年,搜狗号将上线收益中心,2019年还将逐步上线广告分成、流量分成,为优质原创作者提供更优质多样的服务及相关补贴。

去年搜狗赴美上市之际,搜狗CEO王小川曾对搜狗在信息流业务上的布局进行介绍,他表示,搜狗已经开始做信息流业务,搜狗从输入法中获得的大量数据能够做出很好的用户画像,精确勾勒人群需求,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此次搜狗推出搜狗号,意味着搜狗在信息流业务上的布局进入了实质性的落地阶段。

 
来源:网络

被张一鸣战略放弃的悟空问答,输在哪里?

编者注:“产品微创新+入口流量+算法+资金资源”,一直以来都是今日头条孵化和打造“爆款”的四架马车,但为何在悟空问答上却不奏效了?

被张一鸣战略放弃的悟空问答,输在哪里?

 
TMT行业里,从来都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
近日,市场上传出,今日头条拟将旗下悟空问答并入微头条,在此之前悟空问答团队已有100多人进行了转岗。如果消息最终被确认属实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今日头条对悟空问答的发展现状不甚满意;二是悟空问答今后的战略权重很大程度上被降低了。
不可否认,在此之前,今日头条已经由一款简单的移动资讯APP发展成为了,涵盖信息流、问答、直播、短视频、小视频、社交等一系列内容生态和社交生态业务的庞大王国,旗下包括今日头条、抖音小视频、微头条、西瓜视频、火山短视频、懂车帝、Live.me、News Republic、Flipagram以及Musical.ly等等都在相应的细分领域异常出彩。“今日头条”也在和腾讯、百度、新浪微博、快手、一下科技等的大战中,遇强则强,成为了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少有的现象级公司之一。
然而,在问答领域600亿估值的今日头条,却受阻了,并进行了战略降级。此举,一是使得今日头条的内容板块布局,出现了缺口;二是今日头条“不败神话”的金刚之躯被打破了;三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今日头条团队的信心和士气,而这些往往比黄金还重要。
问答这一役的失利,会否成为今日头条发展的转折点,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找出悟空问答受阻的原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背靠今日头条,悟空问答不缺用户、不缺流量、也不缺钱,但是结果却令人沮丧,那么悟空问答缺的是什么?不妨从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消费,这一内容作业链条的三个最重要的节点,去找找可能存在的原因。
内容生产:问答社区非娱乐平台,
有用比有趣更重要
张一鸣亲自为其站台和摇旗呐喊;要投入10亿元签约补贴答主;高价签约知乎大V;在今日头条App内有独立板块,并且有独立域名的网站,还有独立App……作为当初今日头条最为看重的一款产品,悟空问答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然而,相比于如今大火的抖音、西瓜等头条系产品,悟空问答的数据表现却不尽如人意。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18年4月到7月,悟空问答的MAU(月活跃用户)从93.4万不断下降到了67.9万。相比去年10月的121万,不到一年时间,月活用户大幅下降了53万人。
笔者认为,在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消费三个节点上,悟空问答最大的短板在于“内容生产者”的缺失上。要知道,和一般的网络社区不一样,问答社区上的问题,代表了用户直接的需求,社区里内容生产者要做的,是通过自己专业的知识、可靠的经验等,满足问答用户的好奇心,为其解决实际的问题。而非网络信息内容的简单搬运和重新的排列组合。换句话说,在问答社区里,内容有用比有趣更重要。
在这样一个前提和背景下,问答平台之间的较量:一是比拼平台的知识基因和答题氛围,和知乎、百度知道等相比,脱胎于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身上的娱乐属性浓重,在这点上显然是不占优势的;二是在激发答题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及引导普通人的创作欲望方面,毫无疑问这方面不是靠简单粗暴的砸钱圈一些大V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靠慢工出细活的用户运营尤其是答题用户的运营。
实际上,知识问答是一个有着典型长尾特征的领域。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头部和长尾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内容的广度、宽度、深度方面,生产出满足众多长尾用户各种各样个性需求的内容。当用户的知识需求被良好满足时,平台的“知识”标签才会越来越鲜明,从而所谓的氛围和基因,也就愈发的被强化了。最终形成的就是,整个平台对知识、技能、经验等等的尊重和敬畏。
内容分发:流量不是万能的,
过路流量价值要打折
“产品微创新+入口流量+算法+资金资源”,一直以来,都是今日头条孵化和打造“爆款”的四架马车。把这四架马车对应到悟空问答上去会发现:所谓的产品微创新,在悟空问答上几乎没有;而资金资源,也没有多大程度上提高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如前面所说,对任何一个问答平台而言,答题的用户数量和答题的质量,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这方面没做好,就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剩下来的就只是入口流量+算法了。先说入口和流量,其实在中国互联网不断走向下半场的过程中,入口和流量的作用权重就一直在降低。反证的话,如果入口和流量是万能的,那么阿里在社交领域就不会屡战屡败;腾讯在搜索和电商领域也应该更有建树;百度作为当年PC的流量枢纽,发展也一定会比现在还更好。所以说,入口和流量很重要、非常重要,但是却不是万能的。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那就是对悟空问答来说,知识问答本身的内容属性和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不是一个性质的。知识问答偏严肃性、专业性、深度性;而头条系的其它产品都偏娱乐性、非专业性、浅表性。这种调性的大相径庭,就使得悟空问答,在整个今日头条系的产品矩阵里,显得格格不入。由此,也就造成了,今日头条的用户和流量是非常庞大,但是悟空问答会面临这些过路的用户和流量“过门不入”的情况。
再谈谈算法。不可否认,领先的算法,让今日头条在移动资讯领域的大战中脱颖而出,并遥遥领先,立了汗马功劳。但是,要知道的是,移动资讯领域,用户的使用习惯是无目的式的浏览,而有算法加持的信息流模式,无疑极大的满足了用户的浏览需求。甚至让用户产生了错觉——“好厉害啊,我看到的都是我喜欢看的”。
然而,知识问答领域,却和信息浏览完全不一样。信息浏览是不带目的性的,是随意性的;但是知识问答却是有目的性的,是指向性非常强的。所以,用户对信息流是“浏览”;而对知识问答,却是“搜索”。在是搜索而非浏览的情况下,今日头条为浏览而设计的算法的威力,就被大大的降低了。
内容生产者缺失,内容不够丰富,内容分发威力不再,用户“过门不入”……所有这些加成在一起,就形成了“生产内容的用户少——问答内容单调——用户需求满足不好——用户消费动力降低——内容生产者没有积极性——问答内容不够专业和丰富——用户更不愿意消费……,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内容消费:用户来到底是为了
“Kill Time”还是“Save Time”?
前面说了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现在再说一说内容消费。
我们知道,在“时间”这个维度上,互联网的各个行业和应用,大体可以分为:“Kill Time”和“Save Time”两大阵营,也即“消磨时间”产品和“节省时间”产品。今日头条系的产品,和网络游戏、在线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一样,是典型的消磨时间产品;而电商、外卖、搜索、问答等则是属于节省时间的产品。
很显然,问答社区其主要属性是节省时间,用户希望通过别人的知识、信息、技能、经验等等,快速弥补自身的欠缺,满足自己的内容需求。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用户在今日头条里使用悟空问答,就是在一个消磨时间的产品里,试图完成节省时间的目的。
这样看来,逻辑就有点混乱了。用户来到底是为了“Kill Time”还是为了“Save Time”?当一个产品用户来了,发生了逻辑困惑之后,最低的成本就是或“离开”或选择其主流功能。就今日头条而言,主流功能自然还是移动资讯信息流这些。
实际上,这样逻辑混乱的产品设计,是在数据层面得到了印证的。要知道,去年11月今日头条在创业者大会上,公布了一些数字。比如,悟空问答彼时每天会产生超过3万个提问,20万个回答,每天超过2亿人次阅读,触达的用户也已经超过了1亿。
然而,从去年11月到如今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又传出其要被并入微头条。真是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当然,这也不是说悟空问答就完全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微博前一两年不也实现了二次复兴了吗?互联网行业的起起落落,没人能够说得准。只不过,在当下的情景和境况下,从实操层面上看,悟空问答可能要盯着的对手不是外部的知乎、百度知道等等了,而恰恰是同处于头条系的移动资讯信息流、抖音、微头条、西瓜视频、图虫、懂车帝等一众内部兄弟。因为只有在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有资格去描绘有利于自身的产品调性和属性。
写在最后的话
悟空问答的希望并非没有,但是挑战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唯用户、流量、时长的背景下,今日头条显然愿意用户在其旗下的产品矩阵里面不断的花时间、消磨时间,而不是省时间,甚至像张小龙说的“用完就走”。悟空问答并入微头条,可以看作是今日头条自身在产品调性、属性以及用户使用逻辑方面的一次纠错与统一。悟空问答能否再次走出“独立运动”,需要智慧与勇气,更需要定力与耐心。
至于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的挫折对其来说,也并非全都是负面影响。至少还有两点积极启示:一是,即使如日中天但是今日头条也不是战无不胜、不可战败的,这也给团队上下泼了一盆冷水,提了一个醒;二是,在互联网行业下半场,入口、用户、流量、算法等只是基本面,却不是能够包治百病的良方,“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还不愿意认识到这一点的话,悟空问答的暗淡表现,或许还只是一个开始。
 
来源:网络